原載:《燧火評論》(Aug 21, 2015)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821/
1936年6月25日,中華美術研究會全體會員於成立大會後合影。
圖片來源:許元豪先生提供
爬梳歷史材料總不免教人唏噓。比方説,如果以下資訊屬實,喬治市這個世界遺產城市頓時又平添幾分幻彩,而改寫馬來西亞藝術史的工作則需及時展開:「1938年,關曼青在馬來亞檳城創辦了一所『現代美術館』,自任館長。這期間,她結識了國畫大師徐悲鴻,經常登門求教,獲益不淺。」據稱,這位關姓女畫家亦曾參加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註一】主辦的會員聯展,其國畫作品《木棉》更在馬六甲展覽時獲得一等獎。
姑且將這位畫家生平事績置入括弧中,暫不去追究其撰稿者是否採取虛實並用之策。【註二】儘管如此,處於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在本地藝術社群中間,著實不乏心懷著「不辭冒昧以發揚美術之事」的大志和宏圖者。
1936年,從4月2日至5日,檳城一群華人畫家、詩人、書法家與攝影家共同籌辦「嚶嚶藝術展覽會」,展出地點為蓮花河麗澤第五分校,全場陳列了約40餘人、逾300件作品,計有油畫、水彩畫、書法、水墨畫、雕刻和攝影等各種類型的創作。僅僅檳城一地參展者就送交超過百件作品,數量最多者則是李清庸、楊曼生及吳中和等人。多位中華美術研究會會員也越埠參展,參展者中間還有日本的陳澄波,臺灣的紀有泉和白凱洲,以及中國上海的吳邁、吳友仁、陳樹人等;中華民國駐檳城領事黃延凱也惠借個人珍藏之陳洵、黃節、康有為、曾仲鳴、梁漱溟、梁啟超等人墨寶參與盛會。
一把火把檔案資料燒掉了
NewspaperSG網上數字報紙資源平臺存有多則關於「嚶嚶藝展」的報導。
鏈接: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Searchresults.aspx?q=嚶嚶藝展&lang=
4曰8日,《南洋商報》以「檳城第一屆嚶嚶藝展閉幕/展覽四天觀眾達千餘人/使僑界留一深刻之印象」的標題來作總結;一夥人耗費不少時間和心力集體出謀獻策,總算達成「引起吾僑人士對藝術之注意」的目的了。【註三】緊接著,6月25日,楊曼生、李清庸與郭若萍等人則以「外埠會員」身份参加中華美術研究會主辦的第一次美展,該展假新加坡老巴虱口女青年會會所舉行;李清庸提交了15幅包括油畫與水彩畫在内的作品,換得記者先生「作風新穎、色調鮮麗」八字點評。各地藝術同道以畫會友,同氣相應,由此可見一斑。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林清渊律師領導成立「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杨曼生與李清庸同為副會長,柯寬心和戴惠吉則分別擔任文書及財政一職。【註四】該會定期舉辦會員交流及野外寫生活動,每年舉辦會員作品聯展,並邀請外埠畫家或藝術社團共襄其盛,譬如莊有釗便代表中華美術研究會送來12名會員、共26幅作品,並且參加在1937年7月1日當天開幕的該會首屆常年美展;該會部分成員亦曾受邀參加1937年「檳城印象派畫會」(Penang Impressionists)解散前所主辦的展覽活動。
根據現存一則英文剪報顯示,在1939年7月中旬,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還成功主辦了第三屆常年美展;此次聯合展共分為油畫、水彩畫、漫畫和攝影等四個類別,整體來説,有關佚名作者認為,水平如此之高,顯示了該會自成立以來一直都在進步中。【註五】如果參照戴惠吉本人晚年憶述,從此之後該會便宣告解散,所有檔案資料更在馬來亞淪陷之前一把火燒掉了。【註六】事實上,唯恐受到日本皇軍對付,不幸遭遇「祝融之災」的豈會是僅此一例而已!
大家鬥陣作夥來獻智獻力
駱清泉、徐悲鴻、管震民與駱新民(駱拓)和覺民合攝於1941年。
二戰之後未及十年,亦即,1953年4月28日,「檳城藝術協會」向社團註冊局申請獲准正式成立,衆人推舉駱清泉為創會會長。【註七】檳城藝術協會之成立,説到底與駱清泉這個魅力型領導人物有密切關係:在此之前,曾在檳城辦展與做客的著名中國畫家徐悲鴻,有感當地人才薈萃,於是寫信建議這位友上加親的「大哥」創辦一個同人組織,以集群體之力,拓展文藝活動,然後駱氏不僅成功拉攏1949年便已成立、由楊曼生主導的「檳城影藝協會」成員們,抑且集結了像郭若萍、陳成安、許西亞等畫壇老友新交,大家鬥陣作夥來為這個新社團獻智獻力。
在駱清泉領導期間(1953-1966),該會將每年的3月25日制訂為「美術節」,一來慶祝週年紀念,同時也舉辦會員作品交流展;除此之外,還經常主辦文藝講座、書畫比賽,藉以不同方式增進民衆對藝術之見識,助長文化風氣;亦不時地贊助會員出國展覽觀摩。那些活躍於該會活動的會員,例如,周曼沙、孔翔泰、崔大地、蔡天定、陳存義、謝玉謙、何啓明、陳昌孔、戴懋龍,等等,均可謂一時之傑,無論是在藝術的表現上或美育的貢獻上都不可低估。
至於説,「檳城藝術協會」、「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乃至「嚶嚶藝術展覽會」是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嚶嚶藝術展覽會」和「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有可能是同一組織嗎?而「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會不會就是「檳城藝術協會」的前身呢?
關鍵人物的相似性非常高
蔡天定,《馬來亞生活》,1950年代,布面峇迪,90cm
x 180cm。
圖片來源:《蔡天定回顧展專刊》(1994)
雖然關鍵人物的相似性非常高,譬如楊曼生、李清庸、吳中和、陳成安和郭若萍諸位的名字一再重復出現。不過,嚴格來講,三者的成立宗旨、組織性質、運作方式乃至經費來源等不盡然相同,各行動主體所扮演的角色也並非一致。
從一份歷史材料獲知,1936年1月12日,第一次嚶嚶藝展籌委會議假同善校友會舉行時,與會者確有針對組織「檳城藝術研究會」一事交換意見【註八】,可惜迨至活動結束後仍未有下文。換言之,假設我們把「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與「嚶嚶藝術展覽會」看成互不相干的兩碼事,是否過於武斷呢?然而此「會」卻非彼「會」。或許是基於資訊不足引起誤會,竟連陳宗瑞和瑪戈等前輩亦將「嚶嚶藝展會」寫作「嚶嚶藝術社」或「嚶嚶畫會」;倘若有人不明就理地將之譯成英文,説不定往後會不會給藝術史研究添亂子。
在本地英系藝評人眼中,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往往被視作一個跟檳城印象派畫會勢不兩立的同人組織;後者的會員主要以英殖民政府官員、專業人士和家庭主婦為主,兩個例外者則是一名華人殷商太太以及自學成才的馬來畫家阿都拉·阿里夫(Abdullah Ariff)。但是,不同族群畫家之間老愛搞對抗,豈不是又一種不證自明的套數嗎?另一種説法則指楊曼生、李清庸等人成立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的初衷,純粹是為了與來自新加坡的同儕交流,所以該會是一個臨時湊合、非正式註冊的社團,其會務也在日侵前夕全面停頓了。【註九】
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已經確認檳城華人藝術研究會曾自我組織畫展,藉以策勵同志們敢於表現、創造差異。其中一部分會員後來也加入檳城藝術協會。然而,不管直接或間接似乎都很難構成所謂「前身」之説;即使檳城藝術協會成員出自同一批人,始終改不了駱清泉氏作為主要中介者的客觀事實。◆
【註釋】
一、1935年,由莊有釗、高振聲、陳溥之、張明慈、戴隱郎、賴文基、蔡竹貞、陳宗瑞、林道盦、張伯河、盧衡、徐君濂、李魁士、張汝器共14名居留新加坡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大學校友聯合發起、成立「沙郎藝術研究會」;翌年改稱「華人美術研究會」(現為「中華美術研究會」),並且擴大組織、廣招會員;同年1月20日獲准註冊為社團,留學法國的張汝器當選首任會長。引自陳宗瑞撰著〈中華美術研究會史略〉,收入其子陳其新在2010年出版的《陳宗瑞文集》。
二、見於《百度百科》上的關曼青條目(http://baike.baidu.com/view/4514120.htm;2015.07.18瀏覽);相關信息亦可參考〈女畫家關曼青〉,《聯合早報》(1983.08.02),第29頁。
三、「嚶嚶藝展」乃本地史無前例的大型藝文活動。這項展覽能夠圓滿舉行,應當歸功於楊曼生、李清庸、郭若萍、陳成安、吳中和、曾夢筆、駱世生、管震民等為首的八人籌備委員會;後者為鍾靈中學國文科主任,這位著名詩人更為展覽定名和起草宣言。另,在第二次籌委會議上又補選了柯寬心、伍錫培、李陋齋、黃花、吳逸凡、汪起予及王劍龍等七名委員,以及各個工作小組委員。有關藝展籌備過程和展覽詳情,可登入NewspaperSG網上數字報紙資源平臺搜尋(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Searchresults.aspx?q=嚶嚶藝展&lang=;2015.07.20瀏覽)
四、理事計有郭若萍、陳成安、陳玉謙(音譯,即戴惠吉夫人)及梁幻菲等四人。參閲Tan Chee Kuan (1996), Lee Cheng Yong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exhibition catalogue, Pulau Pinang: The Art Gallery, p 7. ; 及Yeoh Jin Leng (1997): The Pioneering Spirit 1950s-1960s,
exhibition catalogue, Kuala Lumpur: National Art Gallery.
五、見於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939.07.19, p 9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singfreepressb19390719-1.2.86.aspx;2015.07.20瀏覽)
六、Redza Piyadasa (1983):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of Tay Hooi Keat,
exhibition catalogue, Kuala Lumpur: National Art Gallery.
七、根據「檳城藝術協會」網站,駱清泉、楊曼生、李清庸、郭若萍、許西亞、吳中和、張路平、李典謨、吳秉誠、陳成安、駱發興、鄭今村、黄慶祥、許偉乾、蘇傑名等為共同發起人。(http://penangartsociety.wix.com/website#!about-penang-art-society-c-2/c5fd;2015.03.20瀏覽)
八、同註三。
九、《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1900-1965)》作者鍾瑜網絡對話,吉隆坡,2015年7月3日。鍾氏在中國進行博士研究時,曾到過檳城從事田野調查,由先驅畫家蔡天定口述獲知此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