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07, 2006

(代序)艺术家不是你所想的

犹记得十多年前,当“后现代艺术”的论著悄悄出现在书店的架子上时,我取下一本,好奇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乃至画页,使我两眼呆滞,直感诚惶不安。

忽然听见:“‘后现代’都过去了,还看来干吗!”喊话的人,是一个年龄相仿的青年。我顿时把脸贴近书心……仓促间却看到一行字:解构不是你所想的。

及后最常听说的是:马来西亚是一个尚未走完现代化(modernity)历程的社会。至于后现代艺术是否曾出现在这个现实情境里,抑或适合在本土根植与否,(多数英系源流或马来知识精英的)评论者经一番推论和辨解,总结时似乎都有所保留。

为何在两者之间,话语的裂缝那么大?究竟是后现代让人迷乱,抑或是思想苍白的人,一旦面对结构庞大的知识谱系时便会抓狂失态?

直观告诉我,许多在我国从事水彩画、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工作者,很大程度上只流于技术层面的彰显,更多是抄袭、摹仿之辈,几乎都不属于“原创性”(originality)的艺术家!举个例子:几十年来,广泛流行于艺坛的画家陈词(statement)便是“东西合并”,(扩大来说,它也是全球华人艺术世界里的一种陈腔滥调。)许多画家循着这个的观念进行形式上的探索……竟然没人在乎个别作者的方法可有独特之处,抑或“合并”的结果?

“东西合并”遂成为一个还未终结的历程!究其因,不经检验,无需反思,没有总结出一种具体的经验供后人参照,结果只是重蹈前人覆辙!

再说,他们平时究竟关心些什么?是一般老生常谈的灵感、构图、美与概念?抑或去年卖了几张画?

谈到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两点:首先,艺术工作者过于耽溺在私我的格局中,总觉得创作是一种兴趣,只需顺着主观感知便可;他注重美感,但无视于艺术史的发展与美学规律,不求甚解,忽略革新和创造。画画、写书法,依稀是茶余饭后之自家事。

其次,世界的变化太快了!从生存环境、消费模式到科技研发,瞬息万变;与艺术趋势息息相关的人文科学,已纷纷冲出即定的框架,跨学科间频繁的借鉴和整合,相融也互补。以当代艺术为例:心理学、广告学、考古学、地理学、博物馆学,等等,各式各样的方法论都陆续的被引进来,理性与感性交流着,因而丰富了创作的意涵,界定上扩展了,“艺术学”也应运而生。

反比我国的实况,重要的倒是柴米油盐糖醋茶。说难听一点,本地艺坛数十年如昔,还在原地踏步。

于是乎,暂且无需在“解构与建构”上面较劲,连一部“马来西亚艺术史”都难产,一名艺术家作为艺术家而存在着实不易!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malaysia boleh!!

Anonymous said...

open the eye...
the art is happen in human,not nationaly,Good luck!!

kong_yee

蔡长璜 (Chai Chang Hwang) said...

刚毅也是一名画家,他的立场大意是说:艺术最终是属于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非“国家”所能够主导、制约的!
我非常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