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04, 2009

抓紧时间,缠夹不安:浅谈陈刚毅的视觉秩序

真正的画触及一种缺席——没有画,我们或许察觉不到这种缺席。而那将是我们的损失。——John Berger,艺术批评家

一、时间长卷:塞尚的美学启迪

陈刚毅的《Batu Caves》发表于去年Wei-Ling画廊主办的一项群展上;图中显示了卫塞节游行庆典的情景,参与人群都秉持着一个信念——对宗教的虔诚,——而纵使彼此互不熟悉,依然并肩接踵地向前慢行,男男女女,从从容容。

无论如何,画家撷取“多视角的表现法”来制图,他的出发点,旨在消解“绘画乃是客观描述语言”的陈见:就审美享受言之,某些人物看似已经陷入一种神思恍惚的状态般,身体不由得左右摇晃,位移,乃至自我变形,前一秒钟和后一秒钟交织在一起,以致“过去的人”及“现在的人”得以图像方式集成,共存,不经意间竟成为时间绵延的例证。


这种类似中国手卷式绘画的横条形画面构成,一直都不是刚毅的创作重心。他坦言,上述倾向以人文景观来作为探索主体的作品,这些年来,大概只画过三四幅罢了,最早一个尝试便是完成于四年前的《Hari Kuningan》。此外,在新作当中,亦有一幅同样沿袭相关概念与章法的:该画取材自法国南部一个傍海小镇,只见年轻男女,成群结队,一派轻松自在地朝向海边走去;色彩捕捉了阳光的明媚和夏日的风采,值得一提的是,画家愈趋成熟的艺术造诣再次烘托出时光流转的感觉!

从意味层来说,时间感,由表及里,形成阅读其创作文本的一个关键字眼。

攸关西洋绘画的历史进程,刚毅本身拥有一套果于自信的诠释。在他看来,文艺复兴后期开始盛行的一种创造样式,即所谓符合科学理性原理以及人类视觉逻辑的框架条件,恰恰是许多艺术家对传译时间这个命题了无兴趣的导因。

“拉斐尔(Raphael Sanzio)之后,西洋画家越来越重视临场感——就像人在现场,身在其中那样的感觉,——显然,那不过是一瞬间的静态效果而已。”他接着说,“直到塞尚(Paul Cezanne)出现了,情况开始有所转变,各种试探时间的可能性才获得全面地挥发,譬如杜象(Marcel Duchamp),未来主义,等等。”


对于塞尚,刚毅的切入似乎也跟一般人迥异,藉着这名艺术家的静物画,他试图说明两个特征,一是塞尚有能力把不同时间压缩在同一个画面空间里;二则其作品都是经由长时间从不同视角观察出来的结果。

稍有一点绘画经验的人理应了解,人的视域(visual field)委实难以一直处于固定状态下,因此眼前的观察对象不但会“随时变形”,甚至,其轮廓与位置还会“不停移动”,塞尚——也许应该包括刚毅在内——便是通过对事物反复观察的过程,进而把握住一种视觉形式的秩序结构;约言之,一幅画所呈现的,不仅是时间的赋形,“它还涉及了一种存有的探讨”。

“艺术的表达蕴含了创作者自我生命的流露。我的作品并不纯粹,即便是画一幅风景画,也不能够原原板板地照搬自然世界中的一石一木。”

总之,如果我们追究刚毅那些特别注重“视觉感知”(visual perception)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观念的端点,源起,那么答案岂非素有“现代绘画之父”美誉的塞尚莫属,不是吗?


二、心灵空间:不安的直觉形式

城市,街道,对陈刚毅来讲,俨然是一个舞台,经常都有精彩演出,召唤着人们投以好奇的欣赏的眼光。然则,毋宁说,一幢富含历史代表性的建筑物外观,足以铸塑出时光流逝的厚重感,不如说,那些街头,人行道,交通标志,民众百姓等兼容了生命痕迹与政治意义的日常生活概貌,更适宜权充时间感之隐喻。于是,画家强调:

“城市无疑是一种表现当代生存感觉的最佳题材。”不但如此,而且,他尚有一种期待:“一座旧建筑的去留和存废完全取决于它的拥有者,街道的景观,无形中就是很多人的集体的意愿,我会尽可能忠实地揭示出这个事实来。”


起初,刚毅专注于描绘吉隆坡这个哺育出画家的城市。多年多年之后,其游踪才慢慢延伸到登嘉楼,槟城,曼谷与清迈等地方。2004年,他去罗马尼亚旅行,眼界打开了,于是,当下便有准备走遍欧洲各大城小镇的念头;惟,其后续结果没有令人失望,就在前年一项双人联展上,我们终于看到刚毅清一色“秀”出以当地街道和广场——还有旅行中间所见所闻——作为表现对象的佳作了。

“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刚踏上去那一刻,感觉准会特别敏锐。而且,你越是对那个地方不了解,就越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刚毅这番话,很清醒地,阐明了其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连贯性,一如他在态度上在概念上的一致性,并且,把旁人的疑惑——误以为画家可能出于一种怀旧情愫,抑或,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心理作祟,否则何来“到欧罗巴走一趟”之必要?——也一并化解掉了。

不安全感,想必是驱使画家创作的不二法门!

像“吉隆坡系列”大多以描绘十字路口为主,画幅不大,却同时铺排着多重视角下的组合关系,宽广的视线范围把围绕人的各种景物统统包罗起来,形成一个极端混乱,窘促,悬乎不宁的画面。此外,在其早期作品中,甚至还能看到一种现代城市人普遍上都有的紧张,这或多或少跟画家彼时的处境息息相关: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孤单,彷徨,焦虑,等等。

即使到了欧洲,刚毅于心酌量的,乃是自己的情感因何时何地而唤起冲动——创作的冲动,——约言之,画家完全凭着视觉感知,去洞察去搜集那些直觉的自然的反应。惟,最后呈显出来的视觉特性:波折回环,压挤叠错,零碎杂凑,等等,必然经过一番移情作用,就仿佛一连串经验,印象和记忆互涉过程中结构起来的审美情绪(aesthetic emotion),“从根本上说,那是艺术家个人生存状态的投射。”


结束本文之前,不得不提起,刚毅还擅于描绘天空,尤其常见画中晴空万里,浮云悠悠,看久了益发迷人眼目。另一方面,有趣的是,以《Infinites》与《Barcelona at Night》为例来讲,天空居然可以完整地乃至圆融地平展于诸多物象之间:前者有着弧一样的形状,后者则拟似一个十字架造型,甚且,是以一种感觉上异乎寻常的透视表现,即把平视角和仰视角糅合在一起并嵌入直立悬挂观赏的画面上,让看画的人宛如被笼罩其下!

就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习惯的观看方式被“重造”(re-making)了,反而大大地增强其动势张力。

事实上,面对这些画作时,我们切莫将之视为一种纯粹的绘制手段,或者,图像风格,更无法不通过创作者的直觉形式来深入他的心灵空间,抑或,不安气氛,亦可谓“新的感性”的。我们瞥见另一种视觉秩序。

注:本文收入《陈刚毅:在幻乐园中的现实》(Chin Kong Yee: Reality in Wonderland)展览画册,吉隆坡:Wei-Ling画廊,2009

欲浏览画家更多作品,请登入:http://www.artmajeur.com/kongyee, 或http://weiling-gallery.com/realityinwonderlan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