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04, 2015

常民化空間生產邏輯:建築師謝英俊側記

原載:《燧火評論》(Oct 24, 2015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1024/

 謝英俊應邀到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做「為人民建築」專題演講。
照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Jwb0uYCjE

明年臺灣大選,立委選情渾沌。綠黨與社會民主黨共組參政聯盟,上個月杪正式推出一份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名單;加入戰局的六名人選中,包括長期投入災後社區重建和自力建構家園的建築師謝英俊先生。謝氏乃是第三建築工作室主持人,曾獲十六屆國家文藝獎,也享有「建築界史懷哲」之稱譽。1014日,謝英俊在其臉書貼上一篇競選聲明内容頗具社會意識和人道關懷,他在結語中寫道:

我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臺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嘗試錯誤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為什麼建築專者無法進入這領域……謝英俊2015

中國四川茂縣楊柳村完成後樣貌。
照片來源:http://csratckgroup.blogspot.my/2015/05/blog-post_14.html

問題癥結在於「……現有的都市更新政策仍不夠完善,或者是觀念錯誤,所以才會衍生種種狀況。都更的前提是它跟都市息息相關,尤其涉及了公共利益的問題。目前來講,這個部分太弱了,導致政府在執行時陷於『名不正、言不順』的境地。」謝氏應邀至北藝大關渡講座發表演説,被問及臺北市都更計劃為何百弊叢生時,他毫不諱言指出「簡單來説,假設當局要開闢馬路,這必然跟公共利益有關,可是當前情況似乎並非如此;你的房子被拆除了,卻讓開發商和建設公司獲利,然而對整個都市空間的改善、安全、環境保護都毫不相干,政府怎麽會允許這種事發生呢?」現場錄音整理未經講者審2012. 10.29

三言兩語,簡潔透徹無疑給予那些口口聲聲依法行政者一記當頭棒喝。

今年61嵗的謝英俊,客家人,生於臺中縣豐原,祖籍苗栗公館。1977年於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兩年後加入陳其寬建築事務所,擔任工程師一職,並於1984年創建了自己名下的事務所。乘著臺灣高科技產業之列車,謝氏領銜其工作團隊,打造了不少設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的半導體工廠;他亦獲獎無數,例如,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競圖首獎、美濃客家文物館競圖首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競圖首獎,等等,2006年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邀請發表專題演講,2009年和2011年則分別榮獲第十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公共服務貢獻獎」及美國柯里史東設計獎(Curry Stone Design Prize)。

中國四川青川縣騎馬鄉里坪村居民協力造屋情景。
照片來源:http://csratckgroup.blogspot.my/2015/05/blog-post_14.html

1999年,謝英俊及其事務所自動自發地參與「九二一震災」原住民部落重建,這個關鍵性的決定或可視為其建築實踐的一個大轉彎此後,謝氏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投入他所謂「解決70%人類居所的挑戰」。在極為低限的資源條件下,他的團隊帶領邵族人以環保材料與簡單工序力造屋——某種程度上亦可謂「合力建村」,使整個社區能夠在短時間内得以重整、形成此次切身經驗,對於謝英俊的建築觀念更有啓示作用用他的話説:

就如邵族保存完好的傳統祭典歌曲,它是多聲部參與式的音樂,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不論音高如何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共鳴點,由於結構簡單,每個人都可以耍花腔,混合起來,如天籟般的美妙,這不就是我們整套的作法嗎?建立開放性的架構、簡化構法、居民參與、發揮創意、靈活調動……謝英俊2011

這種「開放系統」顯然踰越了現代社會的空間生産邏輯。根據黃孫權的分析,謝英俊在各地進行的蓋房子行動,並非一般迎合世俗的建築工程,亦即,把房屋視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商品;反之卻是實實在在的空間生産。他繼而指出,「開放性架構是個『未完成的建築計劃』,乃是建築師做得最少(現代主義的建築師主體則是無限擴大),而居民參與最大(現代主義工業化的房子是作為消費而非生產的)。」黃孫權2012謝氏稱之為「互動式設計理念與實踐」的「互為主體」行動原則便是建基於上述脈絡之中。

以邵族部落的重建計劃為例,社區民衆莫不是位居光譜的這一端,而佔據另一端的設計者,則創造出一個開放式的平臺譬如簡化生産方式,遂使非專業者皆能參與施工過程;又如就地取材做建材,利用富餘勞動力,降低對主流營建市場的過度依賴,藉由讓民衆介入此種「社會性的建築」(Architecture of Sociality)生産邏輯中間,使原本自我貶低為「弱勢者」的災黎們得以確認自己的處境及位置,進而擴展主體能動力,展現出一種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的精神面向。

住戶可以按照生活所需和文化想像在原有架構上加以更動或改造。
照片來源:http://csratckgroup.blogspot.my/2015/05/blog-post_14.html

謝英俊提出「為人民建築」的觀念與主張,儼如一場蓄勢待發的文化起義。自「九二一震災」之後,謝氏分別2005年與2008年遠赴印尼亞齊南亞海嘯災區及中國汶川地震災區,乃至2009年「八八水災」原住民地區受泥石流侵襲後,他都會在第一時間内親自率領其團隊同仁加入救災工作,或是提供家屋重建以及社區營造的方案,在在了「證明人與住宅的關係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的」王墨林2012。在人類文明史上,城市發展過程既淺又短,普羅大衆對於現代住宅的想象非常貧乏,它往往還擺脫不了資本主義商品邏輯的挾持,以至於一棟房屋的設計幾乎跟個人的身體的基本需求全無關係。在王墨林看來,謝英俊的建築革命「……基本上就是在資本體制與常民生活方式之間,開創出即使是一座房屋,也應當被視為是一個社會發展可能性的建築藍圖。」

倘使有論者將謝氏所為比擬成一種「人道主義建築」(Humanitarian Architecture)的政治實踐,其實也不算過譽!他不僅通過造屋或建村來抵抗甚至顛覆樣板化、均質化及仕紳化的現代空間生産,甚且,如此身體力行之結果,猶似一個行動裝置或方案,亦可視作底層人民捍衛居住環境及生存權益的另類維權運動。無論如何,謝英俊最終能否獲得臺灣新世代選民委以重託,想必仍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

謝英俊(2015),臺灣2030人居環境願景,https://www.facebook.com/notes/901561366604164/
謝英俊(2011),珀爾修斯之盾:解決70%人類居所問題操作方法初探, http://www.atelier-3.com/mediawiki/index.php/Report_2011.10_Perseus's_shield-Hsieh_Ying-Chun
王墨林(2012),論謝英俊社會建築學的「現代性」, http://www.ncafroc.org.tw/mag/upload/%7B860B12F9-13E8-4303-84FA-1663DFF81EC7%7D_專刊_謝英俊.pdf

黃孫權(2012),謝英俊建築工作中的社會性,http://heterotopias.org/node/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