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3, 2024

南洋風格成不成立

圖片|鍾泗賓作品(馬來西亞國家畫廊藏品)

二〇〇五年八月,我獲邀參與一項藝術家駐地計劃到新加坡住了將近一個月,期間在位於橋北路的百勝樓某書店裡,購得同一年四月發行的《熱帶學報》第九期。

從屬性上來講,這是一本文學刊物,由當地熱帶文學藝術俱樂部出版,構成當期主要的內容的,恰恰是由該俱樂部主辦的「方修文學生涯六十年慶祝會」以及「丁雲短篇小說《迷途的黑鯨》座談會」等活動上主講人的發言稿彙編而成。
我跟文學研究完全沾不上邊,之所以會看中這本刊物,顯然只有一個理由:因為裡頭收入了一篇論析「南洋風格」的文章。
此文題為〈「南洋風格」與風格〉,作者是袁松正先生。據我所知,他是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的美術學碩士,文章常見於《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等本地報章上。作者思路清晰,大致上是從語義學和風格學的角度去推演、闡釋「南洋風格成不成立」的問題,他在最後一節,即「南洋風格不真實」中總結時寫道:
「『南洋』一名,所涉及的國家很多,包括中南半島和散佈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群島,其中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東帝汶和文莱等十一個國家。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人遠渡重洋,老早就到東南亞一帶謀生。上世紀初,移民風有增無减。當時,人們把東南亞稱為『南洋』,意指中國南方的海洋。而且,『南洋華僑』連用的話語極為普遍,『南洋』深具中國色彩,無有疑義。『南洋風格』就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出現。很明顯,南洋是個外稱詞。從本土角度說,『南洋』(風格)產生於外系統文化或產生於文化交流的語境中。隨著時代變遷,整體環境己截然有别,社會快速走向現代化,西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心理結構已變化,民族特徵日趨消損。『南洋』已經褪色,失去現實意義了。
南洋風格表面標示著一個地區的風格,而在歷史特定時期裡,則是華僑風格的潜義詞,在語義上它掩藏著揮之不去的僑民意識。
南洋風格企求直接解讀現實並植根於現實,但在具體環境中,它的語義却背離現實,而顯示自身二律背反的矛盾。南洋風格不是本土自覺的用語,在南洋這個紛繁複雜的大區域裡,其詞語功能是不真實也不嚴謹的。
『南洋風格』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風格,它不存在美學上的價值。」(原文是簡體中文)
我拜讀過不少作者文章,但我私底下並不認識他。剛剛上網搜尋獲知,其美學文集《硯邊瑣語》在二〇一六年出版了。可惜我沒有看過這本書,所以不確定前述文章是否也收入其中。

本文貼於個人臉書(2024.02.08):https://www.facebook.com/chai.c.hwang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