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香港的士司机与锺白木前辈

8月17日晚间抵达香港。翌日,上午10点半左右,在九龙城东方富豪酒店外截停一辆的士,准备到观塘奥沙画廊开展当天的工作日程;同乘一车的还有新加坡资深艺术家蒋才雄与谢诗侣(Cecily Briggs)夫妇两人,二老一少,华洋共存。

坐在司机座位旁的蒋氏以其具有“南洋风格”的广府话道明去处,岂料那位司机大叔却好像不耐烦似的逼问着:“边一条路转入呀?转错路又要兜番大圈啰!”

霎时之间,我们仍搞不清楚,究竟是发音不准确,抑是所提供的信息不准确而遭遇沟通障碍的窘况。我们仨便互以英语和汉语交叉谈起话来。忽然,司机大叔口操流利普通话把较早前所讲的重复一遍,他想必注意到我正急着把其问题转译成华语吧。就在此刻,非常从容地,蒋氏也如若灵光一闪般确切地透露了有关目的地所在之处。

车子奔驰着,每个人的心绪亦由紧张变为缓和了。随后,彼此(谢氏除外)使用“中国话” 继续对谈,很自然地倍感亲切、愉悦。

单凭外表来看,这名着白色汗衫配短裤、头发几近掉光了的司机大叔,大概已届中年之龄;就其语态而言,无疑是性情爽朗的一名乐天派!他推测我们来自台湾,并且问道:“几位来香港做生意吗?”惟,当他了解蒋氏夫妇与我分别原籍新加坡、澳洲和马来西亚,而且来港纯粹是为了参与艺术展演活动,其音调遂稍微压低了。

“我也曾经是新加坡华侨……”他接着说,“你们应该知道南洋美专以及林学大吧!听说过锺白木吗?”原来司机大叔于1950年代末返回中国,文革结束后才到香港生活。不管怎么样,此君能够提出上述三个“专有名词”着实令我们大吃一惊,甚至还差一点便把我们考倒了。

据悉,锺白木(生卒年待考)早年侨居马来半岛怡保市,曾于1931年在此间为百年罕见的中国江淮大水灾(灾情遍及23省,几乎蹂躏了整个神州大地)举行筹赈画展。资料显示,锺氏1938年于槟城锺灵中学执教,从1940到41期间任职南洋美专辅导主任暨水彩画导师;彼时,他亦为华人美术研究会(现为中华美术研究会)会员,并参加1940年12月该会假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的会员作品展,其画作当时被评为“作风醇厚,耐人寻味” 。

有关锺白木的文献记录非常有限,连他在哪里受过艺术教育也出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专家意见”:一是北平美术研究院毕业(姚梦桐),二是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锺瑜)。值得一提的是,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出版的《人文杂志》第13期(64-65页)乃刊印了数帧锺白木画作图片,可见赏识其艺者还是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香港画家钱迪励(Delia Chien)接受《星岛日报》记者访问时提到,“锺白木老师从前被称为‘马来西亚国宝’,后来他回到中国,文革后到了香港生活,我很幸运可以跟他学习油画……他令我真正领略到画油画的乐趣,我的印象派画风亦深受他影响。”

同时亦是一位女中音歌唱家的钱女士,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追随锺氏学画,一学便学了20多年!回忆往事,钱迪励也谈起自己经常由老师带到赤柱、薄扶林一帶写生;而锺氏独钟粤菜,依她的话说,“我们的感情好得像父女一样”,所以“徒弟”时不时就会下廚弄些好吃的来招待“师父”的。

终于,车子在鸿图道“建大工业大厦”入口处停下来,我们就匆匆忙忙挥别了司机大叔,然而却忘记询问他尊姓大名,乃至如何晓得锺白木这名先驱画家……他们的经历毕竟十分相似,他可不可能了解后者或其家眷的下落?更何况,像他们那样流寓香港的星马归侨到底还有多少呢?

参考资料:

一、姚梦桐:《新加坡战前华人美术史论集》,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2(第3、48、50、51及76页)

二、锺瑜:《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吉隆坡:东方艺术研究中心,1999(第21、32、37、59、80及108页),其中第21页有一段关于锺白木的生平记载:

“锺白木生于吡叻怡保,祖籍广东潮州;原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习画,后来追随徐悲鸿转学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与孙多慈同班,毕业后入南京中央摄影场拍电影为生。抗日战争爆发,返回怡保。1937年秋,槟城锺灵校友会美育股主任郭若萍发起创设西洋画研究班,聘任锺白木为导师。他多才多艺,做木工、钉布景、制道具,能写、能演、能导、能唱、也能画。1940年,锺白木曾任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辅导主任及西画教授一年,后来与郑农、汤由础等人合作开设海峡美术用品公司;50年代初,结束生意,携眷到香港经营农场,目前定居于香港。”

另,第59页还提到:“锺白木,1941年底日军南进时,他在怡保被捕,关了一个时期,亦吃了些苦头。”此处与上引部分资料皆参考温梓川所著《马华前辈写作人:多才多艺的锺白木》,惟锺瑜并未注明该文出处和出版日期。

三、〈钱迪励重新振作名扬海外/画出美景疗喪夫伤痛〉,来源:《星岛日报》,出版日期不详;下载自《头条日报》:http://www.hkheadline.com/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44156&srctype=g

原载《光华日报·异言堂》作者专栏“肉身思考”(2009年9月24日);限于篇幅,拙文见报时并无附上有关参考资料。

No comments: